小说首页 > 历史军事 > 每天饮酒赏乐,我成了千古一帝 >第490章 两税法利弊490(2 / 2)
  • 手机阅读本书

第490章 两税法利弊490(2 / 2)

“大唐自开国以来,施行均田制,租庸调,按户籍收纳恒定税额,然则此一时彼一时,户籍随着时间而变,其中更多是人为所致。”</p>

杨炎语气沉稳,思路清晰。</p>

能做到这一点,已经超过了绝大多数人了。</p>

要知道,许多人来到大明宫,站在紫宸殿,看到皇帝,连说话都不利索了,更别说提出建设性的意见。</p>

杨炎故意停顿了一下。</p>

“说下去。”李倓微笑地看着杨炎。</p>

“人之所以如此,皆在一个利,清河并田案、洛阳并田案都说明,课户正在消失,在大量消失,这些课户大部分被地方豪族强行收过去,更何况去年叛乱以来,河北各州人口南迁,这让朝廷税收雪上加霜。”</p>

“课户既然已经被地方豪族收过去,那损失的就是朝廷,因为朝廷以课户人头来收税,如果以后不按照课户人头收税了,朝廷就可以避免这个问题。”</p>

“不按照户口人头收税,按照什么收税呢?”</p>

一直坐在一边没说话的元载适时问道。</p>

“按照田亩收税,有多少田亩,收多少税!”</p>

“这不是今年朝廷的税政条例吗?”元载道,“我还以为阁下有什么高论!”</p>

杨炎却道:“非也,今年朝廷的税政条例,是规定了一百亩以上的人家,缴纳一半的税,出于对新政试探,以及对政局的稳定,这个条例留出了很多的修改余地。”</p>

杨炎说到这里,元载都忍不住有些惊诧。</p>

这个条例当初是元载在朝堂上提出来的,是基于李倓想要免税的大背景下提出来的。</p>

其实也是偏向于资产类税的改制,但毕竟元载不是这方面的专才,而且以前从来没有人这样做过。</p>

所以这个条例的确很模糊,是做好随时给出灵活解释的准备的。</p>

历史上任何一个新的政策,基本上都是先提出一个雏形,不断完善。</p>

就连三省六部制,也不是一蹴而就。</p>

“那以阁下所见,按照田亩收税,岂不是要全国重新度量田地?”</p>

“势在必行!”杨炎道。</p>

“倘若京畿道有两千万亩地,按照阁下的意见,如何收?”</p>

杨炎道:“度量田后,每一州根据度量出来的田亩,给出税额任务。”</p>

“不再按照户口来收?”</p>

“不再按照户口来收,按照田亩数量,假设泾州某一豪族有一万亩地,他家中有官员,其实属于非课户,不需要交税,但现在他需要交税,因为已经没有课户与非课户一说,有田亩就有税。”</p>

元载听得直点头,他顿时对杨炎刮目相看,觉得这个年轻人不简单。</p>

李倓却没有急着表态,而是问刘晏:“刘卿以为如何?”</p>

“这个税政的确有可取之处,但有一个很大的问题。”刘晏直言不讳道,“按照每州度量田后制定税额任务给官员,拿泾州举例,泾州某县某乡的百姓原本有五十户,五千亩地,给官员的任务在这个乡收五百石税,但倘若这个乡百姓迁走了呢?”</p>

“朝廷早有明文规定,百姓不能随意迁徙。”元载道。</p>

刘晏道:“那是以前,叛乱之后,无数河北、河南百姓南下,各地也多有发生迁徙,元相公应该比下官更清楚。”</p>

元载这下无话可说了。</p>

如果迁移一户人家走,但官员还是领了五百石税额的任务,官员就会让另外四十九家将那一家的均摊过来。</p>

“一户迁走还好,倘若一半以上的迁走呢?”刘晏道,“而且迁移到另外的地方,那个地方有一百户,定额税收是一千石,这个乡并不会因为迁入进来户籍,就增加税,也就是说,新迁入的这一户只要不种地,或者说只要他的地没有纳入到官府的户本册上,就不用纳税。”

小提示:按 回车[Enter]键 返回章节目录,按 ←键 返回上一页, 按 →键 进入下一页。
查看目录